Category: Uncategorized

如何認識自己,從這7個問題開始(促進你職涯發展的7個問題)

Photo by Katrina on Unsplash

危機感

你可能從我們之前的文章知道,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什麼認識自己是追求職涯發展的競爭優勢。)

我們合作過許多客戶,可能因為產業、政治、甚至民族性等因素,縱使他的確已表現出眾,不過仍常常會有危機感出現在心中。

對於職涯發展,他不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涯是否仍可如之前一樣發展良好。

也因為危機感的關係,他們會嘗試不同的方式,來降低危機感的存在。

舉例來說,他們可能會去訂閱雜誌,看看最近的議題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參加高峰會,瞭解最新的產業趨勢,他們可能參加特定的訓練或課程,強化自身專業能力,他們也可能去參加活動,藉此拓展網絡等。

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

因為你期望透過外在的環境或力量,幫助你變得更強,保有更強的競爭力,包含視野、能力、人脈等。

不過,在你將焦點都放在外在環境時,千萬也別忽略了內在的重要性。

真正的成功

當你想取得成功,除了關注外在環境給你的刺激與強化外,你也應該放相同心力在你的內在釐清。

因為所有成功,不論這面向是職涯發展、家庭關係、財務等,都是由內而外出發的,而不是由外而內。

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是因為感到幸褔,所以取得成功,也就是幸福是因,而成功是果。

你往往不是因為成功,所以感覺到幸福,而剛好是相反。

 

所以當你想要讓自己成功,你要先讓自己感受到幸福。

 

不過,幸福的來源,常常不在於你今天寫程式或簡報等能力到底有多強,而更常是因為你真正了解自己是誰。

這包含你的價值觀、你的個性、你適合哪個環境、還有你是否能找到那樣符合你個人的工作環境等。

當然,在找到符合你工作與發展的場域前,瞭解你是誰絕對是核心中的核心問題。

一旦你了解自己,釐清自己是誰,你想追求什麼,你適合什麼工作環境,你就更可能讓自己享受在工作中,那麼不用公司要求,你的技能也會因此有所精進,取得更好的成果,而你則會變得更加成功。

假使你想使職涯發展更好,先花時間釐清內在的問題。

的確,這可能需要蠻長的一段時間…

不過,以下幾個問題可以是出發點,當你掌握這幾個問題的想法,在職涯發展中你就會更有方向,更能找到一個適合你的地方,幸褔感也將因此提升。

1. 大公司 VS. 小公司

你適合待在大型組織還是中小型的公司,甚至是新創公司?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大組織中工作,或在比較成熟或層級分明的官僚體系下工作。

大公司有制度,有規劃,但效率通常會慢一些,而有些人就是不懂或不喜歡人情世故這一套,所以他適合新創公司或小公司的扁平化組織,具備快速與彈性,還有直來直往的工作方式。

雖然這類中小型公司可能沒有嚴謹的升遷制度、令人稱羨的光環、豐厚的薪水或福利,但較少的辦公室政治、高效率、與能快速進行決策的環境,還是可以吸引到特定人才。

甚至,有些人才特別喜歡這類公司,因為這樣的公司能給他一種大家庭的感覺。

當然,不少人一開始時,他們可能希望往越國際化與知名度越大的公司邁進,因為他認為這樣的經歷可以給他更多光環,對他未來的職涯發展有幫助。

當然,這也是一種選項。

但不論你的選擇為何,更重要的是,假使你真的發覺你不適合在大公司工作…

你是不是願意或勇敢地放下大公司的資源與光環,選擇進入小一點的公司,讓你有機會在那生存的更好。

選擇大公司或小公司都可以,沒有對錯,只是哪個更適合你,還有就算發覺你做錯了決定,你是否有做出不同決定的勇氣(如何找工作:你的職涯發展更好,當你接受跟其他人不同的想法)。

2. 人 VS. 事

 

Everybody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Albert Einstein

 

你偏好處理人,還是處理事情?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處理人,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處理事。

當然,每個人的工作都有很多面向,通常不會單單僅有處理人或事。

但,每一份工作,通常來講,通常都會有一個面向特別突出。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人資,你往往處理人的情況或比例會高出處理事情,因為一位人資,相較於一位機構工程師或軟體設計師,更常需要面對員工的情緒與抱怨。

因此,身為人資的你,必須要擅於察言觀色,你必須要能夠安撫或維護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係。

同時,你還必須要能設身處地並快速變換角度,站在員工或者是老闆的角度去思考,找出可行的解決方式。

當然,如果你是一位程式設計師,可能你大部分時間都是面對電腦,目標是設計出一個對使用者友善的使用者介面且高效能的程式。

但,你可能也需要跟團隊成員或老闆互動來解決問題,使得程式能更快研發出來。

所以每份工作都有處理人與事的面向。

然而,如果把一個擅於處理人的人才,多數時間都分派用在處理事情的任務時,那麼這就沒有發揮他的專長。(延伸閱讀:如何維持你的競爭優勢

甚至,可能無法讓人才感到享受在工作中,使他的工作成就感低下。

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的緣故,而是因為被放錯位置。

因此,知道自己是一位擅於處理人或事情的人才是一件很重要的決定,你可以藉此選擇一份更適合你的工作。

3. 鎂光燈下 VS. 鎂光燈後

我們有些客戶希望未來能成為一位CEO,他有當CEO的企圖心,這是一件好事。

不過,我們也有許多客戶不想成為CEO,他覺得CEO要一直拋頭露面,他比較想成為幕僚,或最多當到CEO左右手即可。

也就是說,他不想成為鎂光燈下的那個人,而更願意成為那背後的推手。

“We’ve got an extremely good partnership and business is more fun — just as life is more fun — with a good personal partner and to have great business partner,” –Warren Buffett
(照片與文字皆節錄自CNBC)

Charlie Munger是Warren Buffett的左右手,很多人知道Warren Buffett,但不一定知道Charlie Munger。

雖然Charlie Munger不像Warren Buffett這麼眾人皆知,但他的確是巴菲特能成功的關鍵之一。

或許,生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成為鎂光燈下的人會更容易被其他人推崇或尊敬,然而,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因為無法有效適應鎂光燈下的生活,所以產生憂鬱症,甚至輕生。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並非所有人在鎂光燈下都能適應良好,或能享受鎂光燈。

有些人在鎂光燈下一陣子後,發覺他更適合在幕後,所以轉回幕後或成為幕僚,這樣反而讓他擁有更多生產力與創意。

問問自己,你是一個願意活在鎂光燈下,接受他人持續的目光,當然也可能包含更多的批評與喝采。

還是你比較想要待在幕後,默默地做出某些事情成就,縱使你可能僅能得到有限的喝采,或只有對產業界有深入瞭解的人才會給予你更多的肯定。

但就算如此,你也不會因此感到遺憾,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自我價值,不會因此感到鬱鬱寡歡。

一旦你瞭解你比較屬於哪類型的人,鎂光燈下或後,對職涯發展也會有幫助。

你知道你是哪種人了嗎?

4. 關係 VS. 分析

Photo by Quaid Lagan on Unsplash

有些人是建立建立關係的好手,然而有些人更擅於分析,設計策略。

不論是透過以上哪種方式,你都可以找到職涯成功發展的案例。

當然也有那種善於分析,擬定策略,但又很會建立關係的人,不過同時精通兩件事通常都是非常少數的人。

懂得建立關係的人,一般來說,往往更需要主動展露自己的個性,甚至有時還需要具備些情緒上的感染力。

然而,善於分析與策略思考的人,他們通常可能比較內斂,他們善於分析,相較於走進人群中,他通常更願意花更多時間獨處與思考。

建立關係或者是透過分析擬定策略,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不可諱言,有時你兩者都需要,所以你可能會需要一些妥協或協助。

但,當你知道你屬於哪一種人,關係或分析型的人時,你會更清楚哪一種的途徑或方式更適合你,還有你自己該爭取的角色為何。

如此一來,你能更舒服且有效地工作,發展高生產力,促進你的職涯與個人品牌。

5. 方向 VS. 細節

Photo by Katrina on Unsplash

你是一個比較喜歡看大方向,還是一個更重視細節的人。

當然,一個成就的達成,需要兼顧方向與細節。

然而,你不一定要成為同時找出方向又管理細節的人。

如果你在大方向比較厲害,但在細節上表現筆記不好,那麼你應該要找一個更適合的人幫助你管理細節。

這也是為什麼秘書與助理在一個組織中也是很重要的。

你一定有聽過一位能力很好的總經理,在平常與他合作的秘書辭職後,他的生產力因此大幅下降的故事。

沒錯,有些人可以見樹又見林,但當你想要擁有更好的生產力,你就要知道什麼是你最擅長的項目。

有些人就是善於思考大方向,但對細節與執行,像如何設計有說服力的簡報,甚至如何安排飛機與旅館卻不清楚。

他可以跟你討論方向與策略,但在執行上,他可能做得不夠好,也因此他需要一個更好的執行者。

 

If you board the wrong train, it is no use
running along the corridor in the other direction.

–Dietrich Bonhoeffer

 

 

It’s the little details that are vital. Little things make big things happen.
 John Wooden, Basketball Coach

 

沒有方向,細節也不再重要;但沒有細節,方向的效果定會差強人意。

你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是屬於大方向思考,能從混亂中找出方向的人才,還是你是位善於管控細節,能將細節照顧非常好的管理與執行者。

當你更清楚了解自己,你會在團隊中找出一個更適合與最佳的定位,這不僅能幫助你,也可以幫助你的團隊發展更好。

6. 自主 VS. 確保

 

The world needs leaders of vision instead of leaders on television.
–Lech Walesa

 

你了解自己的領導風格嗎?

或者,你喜歡被領導的方式是屬於比較自主性的,或是微觀的?

說實在話,雖然這世界上有紀律的人沒有這麼多,但仍有些人可以常保高度紀律與目標導向的執行任務。

他會設定自己的時程表,不需要太多的追蹤或監督確保他完成工作,而就算做錯了,他也自己力求修正,盡力達成設定的目標。

然而,也有些人希望在每個步驟上都能一開始就做好做對,盡力避免犯錯導致浪費時間,所以他習慣通報每個決定讓主管知道,讓主管能掌握所有細節,以確保最終提出的成果是對方想看到的。

兩種方式沒有對錯,都可以達標。

然而,兩種是完全不同的工作與領導方式,領導方式的契合也會影響你跟主管的相處與關係。

如果你清楚你的領導方式為何,那麼你就知道當你招募時,要招募習慣什麼風格的人才進入團隊,才能讓你們相處與合作愉快,擁有融洽工作氣氛與高生產力。

同樣的,如果你知道你偏好被領導或管理的方式,那你就會了解今天要跟誰甚麼類型的領導者合作,如此一來,他才能夠幫助你發揮更好的創意與生產力。

了解自己的領導風格,或偏好被領導的方式,是你今天你生產力是否會變得更好,還有你是否能與主管工作關係融洽工作的關鍵。

7. 晨型 VS. 非晨型

你一定聽過晨型人,對嗎?

那麼,你知道你屬於晨型人還是非晨型人呢?

的確很多書本都告訴我們成為晨型人的好處,並且鼓勵我們成為一位晨型人。

可是,就算成為晨型人可能有些好處,但變成晨型人,也並非適合所有人,或者說並非所有人都該追求成為一位晨型人。

舉例來說,隨著工作變化越來越多元,甚至遠端工作的興起,對某些人來說,下午或晚上才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時段。

但,與其問自己是否要變成一位晨型人,一個更好的問題應該是:

 

什麼時間你會擁有更好的生產力與創意?

 

當你知道何時是你最有想法與效率最高的時段,你就可以在那段時間安排最具挑戰性的工作,那麼你就能更有效地解決那些棘手的問題,你的表現也能變得更好。

一旦你知道你何時最有生產力與創意,甚至具備最高昂的鬥志時,假使你是位業務人員,那麼你就應該利用那段時間打電話或進行提案,而不是在那時間輸入客戶資料,或做些行政事務。

不可諱言,你的表現常常取決於你當下是否精神飽滿,或處於頭腦清楚的狀態。

甚至,我們很常聽過客戶提到,他常常要等過了下班時間,沒有電話干擾後,他才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的確,晨型人有其好處,可是我們也知道有很多人,包含知名作家、創意人、程式設計師等,他們就是喜歡在夜晚工作,但這同樣幫助他取得很好的成果。

舉例來說,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他就不是一個典型的晨型人。

 

Those who travel very slowly may yet make far greater progress, provided they keep always to the straight road,
than those who, while they run, forsake it.
–René Descartes

 

他非常喜歡賴床,醒來後,他喜歡在床上思考以及寫作,直到接近中午時刻,他才願意離開床上。

因此,他的第一餐是午餐,而要等到晚餐過後,他才會開始處理他手中的信件。

就算是如此,他仍舊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哲學家。

所以絕對不是所有人都該追求成為晨型人,一定要早上5:00起床(甚至有些人是3:30起床),才能有所成就。

笛卡兒,早上11:00過後才會正式啟動一天的任務,而不是凌晨4:00或5:00。

因此,真正的重點是認識你的身體,知道你通常在何時會有最佳的生產力,甚至包含你在什麼環境下工作才會變得更有創意,像是你一定要在安靜的地方工作,或有些背景音樂你才能表現更好。

當你知道自己何時有最高的生產力,你就有更高機會創造出更棒的成果,讓你的職涯與個人品牌發展更好。

8. 獨自完成 VS. 團隊合作 (BONUS)

Photo by Banter Snaps on Unsplash

團體合作有其好處,但,團隊合作通常也是很強的效率殺手。

因為有時你需要等到另一個人完成他的任務,你才可以進行到下一個階段。

相較於團隊合作,有些人更偏好獨力工作來完成一項案子,因為他喜歡可以自由掌握工作進度的感覺。

通常來說,這樣的人願意忍受孤獨,可以刻苦耐勞地把工作完成,即使需要犧牲咖啡間的閒聊,或中午跟同事一同用餐的習慣,他也可以接受。

獨自工作,絕不代表這個人本身是匹孤狼,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相反的,他可能也喜歡與人互動,但只是在工作時,相較於團體合作,他更享受自己一個人做事的樂趣,或者是自己獨力完成一項任務的成就感,甚至偏好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感覺。

一般來說,你習慣哪種工作方式是很私人的,大部分主管都很難了解,一個人究竟適合團隊合作或獨力完成一項任務。

也因此,你必須要自己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你才可以幫助你的公司或主管分配更適合的任務類型給你。

一旦你採用適合你的工作方式,你的表現也會更好。

了解自己絕對不容易

不過,多數不容易的事,當你學會或知道後,往往就能變成你的競爭優勢。

也因此,認識自己絕對可以是一種競爭優勢。

 

Pleasure in the job puts perfection in the work.
–Aristotle

 

每個人都該花時間了解自己,畢竟,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當你在工作感到快樂時(這往往是你因為你夠了解自己,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你的工作表現才可能變得更好,甚至完美。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分享給你的好友。

最後,巴菲特曾說:「他做過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身上。」(客戶:這是我這幾年做出最棒的決定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you can make is in yourself.
–Warren Buffett

 

當你想要一位專業教練(點選客戶感受),或與你一同討論協助你對未來作出規劃,發展你的職涯與個人品牌發展時,點選進入了解我們的職涯教練能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已經有職涯目標,但想要擁有一個更好的系統,讓你能接近目標,歡迎你也加入團體教練等待名單,我們將在下次開放時通知你。

你也可以撥打+886-2-2642-1388聯絡我們,讓我們超過4,500天的學習及訓練,協助你逐步達成目標。

我們是亞洲唯一同時獲得專業履歷、個人品牌、職涯教練、面試教練等7張執照的專業團隊,每年定期進修2次,協助客戶發展職涯是我們的熱情,期待收到你的來信或聽到你的聲音。

 

We empower you to fulfill your career and dream.

 

P.S. 如果你對建立與經營個人品牌感興趣,不妨參考Hank的自造成功:提升你營收與收入的個人品牌經營術(它是個人品牌領域中獲得最多正面評論的一本書),你會有更多收穫。

P.P.S. Color Test目前最準確的職業測試工具,幫助你了解最適合你的50項工作,許多IPIB的客戶與讀者都曾使用她,了解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投資之一。

P.P.P.S. 還沒讀過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嗎? 她深獲讀者好評,裏面也增加了亞洲headhunter觀點(日、新、港),與LinkedIn最新實用功能,進來了解更多吧! 假使你對LinkedIn有全盤了解,想更了解許多LinkedIn進階技巧,不妨參考我們的進階書

P.P.P.P.S 想為自己主動爭取更多薪水嗎,閱讀這本書

Written by Comments Off on 如何認識自己,從這7個問題開始(促進你職涯發展的7個問題)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Tagged with

IPIB公告:獻給一步一腳印,重視並想加速職涯發展的你

LinkedIn推薦書
讀者來信:很感謝這本書以及IPIB網站,很多知識與觀點對求職的人很有幫助

更快的銷售速度

在今年1月的時候,我們團隊的朋友或Blog讀者(包含台灣與中國)告訴我們,他/她想購買這本LinkedIn書,但在網路或實體書店都無法取得(一般來說,你可以在博客來買得到)。

一旦出版社告訴我們哪裏可能還有書後,我們會直接告訴詢問的朋友與Blog讀者,讓他們也能有機會閱讀這本書。

最後來我們才了解,改版後的豪華升級版,在根據先前讀者的建議做了些調整後,讓書本更易閱讀,而增加的香港、新加坡、日本的headhunter對LinkedIn的觀點,都使得升級版的銷售速度比原版更快,因此在去年底就銷售一空,出版社手邊也沒有庫存。

LinkedIn經營

LinkedIn不像Facebook,在Facebook,你通常僅需要放張照片、連結原本的朋友、分享每日生活來經營Facebook就好了。

LinkedIn比較複雜,除了連結原有朋友,你有時還需要主動出擊爭取機會,提高你在特定族群與領域的能見度。

根據經驗與國外的研究,LinkedIn經營比較突出的人,除了檔案完整外,他將經營LinkedIn成為每日的一種習慣,一步一腳印。

此外,LinkedIn每天24小時,365天,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看到你,當你休息的時候,LinkedIn還是持續幫你達成這樣的目標,她不會休息。

LinkedIn確實拓展讀者機會

透過讀者回饋與來信,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內容與觀點,的確幫助了他,也能幫助到求/轉職者,爭取到職涯發展的機會,你可以參考這篇讀者來信:爭取到上海的新加坡建築設計公司

這也是我們團隊Hank當初寫這本書的初衷,也因此,我們希望更多人能閱讀到這本書。

在經過與這本書的責任編輯,也是我們團隊好朋友,親切又聰明的Shiny反應後,很快地,你即將能在這星期六(3/14)從博客來再度訂到這本書。

我們相信,這本書是幫助有效了解LinkedIn的起點。

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我們非常歡迎你也投資這本書;如果你已經讀過這本書,也喜歡她的內容,不妨推薦或送一本給你的好朋友,讓他/她跟你一同發展職涯:)

最後,希望這本書也能幫助到你,現在就去博客來預訂吧!

Written by Comments Off on IPIB公告:獻給一步一腳印,重視並想加速職涯發展的你 Posted in IPIB,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