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不會/不易被AI或機器人取代的能力或工作

 

AI會取代自己的工作

隨著AI時代的來臨,很多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AI(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所取代。

或許,你可能也在思考你的工作是否有可能會被AI所取代,甚至你會思考下一份你要從事什麼工作才不會容易被AI取代。(延伸文章:如何因應AI時代的重要思考

 

不過,關注在什麼工作不容易被AI取代,
不如關注在什麼能力AI比較做不到,這會是比較好的問題。

 

因為,特定工作會隨著時代演變而演化,甚至消失,但能力卻常常是延續的。

舉例來說,在台南全美戲院還保有古早味的手繪電影看板,但手繪電影看板這樣從業人員的需求相較於以前已經少了很多。

不過,市場上仍然需要電影海報或看板設計的專業人士,只是它的名稱可能不再是手繪電影看板繪圖師,而是使用軟體進行繪圖的平面設計師。

因此,了解哪些能力不容易被AI所取代,會是比追尋特定工作更核心的問題。

以下是不易被AI取代的能力。

1. 找出為什麼的能力

AI非常擅長於分析。

舉例來說,當你在博客來或Amazon買書(這是我們的推薦書單),它會告訴你買這本書的人也買了哪些書籍,你可能也會對這些書籍感興趣。

這些網站會用巨量資料分析你可能對什麼書感興趣,讓你會想購買更多書回去。

但,這些網站或系統無法得知你為什麼要買這本書的原因?

因為要了解你買的這本書動機或原因,需要了解你的時空背景,你的故事,你的價值觀等…

AI雖然厲害,但它無法判斷你行為的原因,因為這需要真實世界生活的體驗,以及敏銳的觀察力。

也因此,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挖掘人們的動機,或運用許多判斷力,那麼你的工作就不容易被AI所取代。

舉例來說,像是消費者調查與分析,財務併購,或管理顧問等工作,消費者調查與分析的工作需要挖掘客戶背後的購買動機與原因。

而當你進行財務併購或規劃決策時,你也需要考慮時空背景,以做出適合的決定,像是組織發展方向,研發角度,前進什麼市場等。

這些工作都很難被AI所取代,因為AI可以告訴你這十年間有多少產品出現,甚至有哪些熱銷產品,但AI無法告訴你原因。

為什麼能熱銷,或組織為什麼能成功,像這樣的因果關係仍有賴人的判斷。

2. 創造體驗

如果你的工作跟體驗的創造與融入有關,那麼你的工作也不容易被取代。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位廚師或調酒師,特別是你有志想成為一位好的廚師或調酒師,那麼你也不容易被AI所取代。

因為成為一位好的廚師,絕不是單純的將菜或肉丟進去鍋子裡而已。

而好的調酒師,也不是將各種不同的酒搖一搖混在一起而已。

一位好廚師會思考今天這些食物要如何呈現,食物要搭配什麼飲料,還有食物的先後順序,像什麼食物要擺在什麼食物的前面,才能讓食物味道可以被提煉出來等。

他會希望消費者嚐到的不僅是食物,而是整個用餐的美好體驗。

同樣的,你也不太會想花錢看機器人打籃球或踢足球,而想看到真正的運動員。

因為我們看運動比賽,不僅是追求比賽結果而已,更是想感受比賽中相互對抗的氛圍,包含球隊與粉絲的凝聚力,或對自己所屬社區或國家的認同感等。

相同的,一位好的按摩師,除了提供按摩外,更是提供一種體驗。

今天你去做任何精油按摩,你多數追求的都不僅是單純的按摩而已,而是整體身心靈的放鬆或想要犒賞自己。

因為如果你只是想要功能性的按摩,那麼投資電動按摩椅就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可是,如果你今天是想要釋放壓力或犒賞自己,那麼你就會尋找一個體驗,而不是單純的功能。

當你的工作涉及體驗的創造與融入,那麼AI就不易取代你。

 3. 促進AI發展

我們可以相信AI將會持續地發展。

但,要讓AI可以發展更好,如用更低成本或更有效率地去運作,仍有賴於許多技術人員的投入,不論他是從事研發、保養、或維修相關工作等。

 

隨著AI持續的穩定發展,AI相關從業人員的需求也會更多。

 

很多人想到AI產業,總覺得門檻很高,不過,想進入AI產業,你並非只能有成為研發人員一條路而已。

就像如果你要進入鼎泰豐工作,就算你不是廚師,你還是可以成為鼎泰豐的營運人員,負責餐廳的營運與維護,行銷策略擬定等。

或者,你也可以成為外場的餐飲服務專員,引導客戶點餐並傳遞優異的客戶服務。

因此,如果你想進入AI或機器人產業,縱使你不是研發工程師,如果你懂得如何去安裝AI系統或機器人,又或者你知道如何維護AI系統或機器人,找出問題並解決它,那麼你今天的工作也不容易被AI所取代。

因為你的工作就是幫助AI或機器人產業可以發展更好,你將會跟這產業一起成長。

4. 設計行銷

可以想像,AI的存在將會讓許多產品的生產變得更加便宜。

雖然便宜或基本款的產品可以吸引很多人,但也有不少人購買產品不僅是為了產品本身功能,更是因為產品能提供給他一種身份或認同感。

舉例來說,許多高所得的人今天購買產品,除了追求產品功能外,他們更會因為擁有這產品就能取得某種身分或認同感而去購買某些產品。

像Harvey Davidson的愛好者,就會因為追求身份認同而去購買Harley Davison的摩托車。

此外,Steve Jobs還在時的Apple產品,很多人趨之若鶩地想購買它,除了產品本身的原因,很多人則是因為想成為果粉中一份子,被視為是高品味或是一位創新者。

縱使AI將會讓產品變得更加便宜,而使很多人會因為價格的原因購買產品,但如果你能透過設計與行銷的能力將產品或服務不僅具有功能上的價值,更有一種心理上的意義,不論你是給他們一個身分或認同感。

在未來,這樣的能力一樣會被青睞,不會被AI所打敗。

因為AI專注在效率,著重在數量,好處是成本優化與時效等,但設計行銷價值是心理層面的,如身份與認同,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

5. 同理心

你我可能都同意,機器人或AI不管多擬真,它永遠都不是真人。

就好像當你打電話到信用卡公司,曾幾何時…

你永遠無法一開始就能跟真人講到話。

你總是會需要按呀按,轉呀轉的,好不容易終於要轉接到客服,然後語音跟你說:「由於客服目前都在忙線中,請勿掛斷電話,我們將優先幫你轉至客服…」

然後,又開始持續的等待…(你永遠不知道何時你會接上客服)

但,為什麼Zappos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線上購物平台中生存,因為她反其道而行,她了解客戶不會無緣無故打電話進來。

Zappos執行長有同理心,他知道客戶會打電話,通常都是因為有特定的問題或急事要解決,而Zappos用優異的客戶服務成功贏得客戶的心。

 

我們不喜歡AI而偏好與真人談話的原因是:
AI沒有辦法跟人一樣,具備跟人一樣的同理心。

 

也因此,當你的工作跟同理心高度相關時,你的工作也不容易被取代。

舉例來說,一位好的護理師、醫師、或社工員等,除了本身專業知識與能力外,她還需要具備高度的同理心,讓她可以感受病患、案主、甚至家屬的痛苦。

同理心,有時比藥物還要來得有效。

很多老年人去醫院看診,不是因為他當下真的不舒服,而是因為去醫院,他可以跟其他老年人、護理師、醫師、社工人員聊天。

他可以被聽到,被關心,他可以感覺到希望或溫暖。

很多時候,病痛或是症狀的解除,心理或安慰療法比實際藥物更大。

同樣的,一位優秀的業務,也跟一位優秀的護理師一樣,如果具備高度的同理心,可以有效換位思考,那麼也會更受客戶的歡迎。

同理心,很可能是AI永遠無法取代我們人類的地方。

因為同理心的發展是很複雜的,它需要觀察、認知、以及生活經驗的綜合配合。

AI最強的是分析,但它在情緒或無法量化的觀察或判斷上表現不如人類,因為它沒有生活經驗的體會,只要資料的累積。

AI很難感覺到你有點不耐煩了,就趕快連結你到客服人員…

不,它還是會叫你按下一個鈕與身分證字號。

因此,如果未來工作是需要使用大量同理心的,也不容易被AI機器人取代。

6. 想像/創造力

不被AI取代的能力

如果你要AI發揮功效,那麼你需要讓AI消化大量資料,你才能讓它增進效率或準確性。

它的判斷是利基於過往的資料,如果它所消化的過往資料是有偏誤的,那麼它對未來的預測就會是偏誤的。

目前AI沒有太多的想像力,它很難無中生有,如果之前沒有類似的資料或事件發生,那麼它很難告訴你未來會如何發展。

或者,我們可能會說…

我們不希望AI能擁有太多想像力,因為擁有想像力的AI可能會非常恐怖…

如果AI跟人一樣有想像力,那麼很可能有一天,人類會無法掌握它的思考,甚至這會危及我們的生存,就像霍金博士說的一樣。

目前或未來,AI可能都不會,或不該想像力…

也因此,不過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用到大量的想像力,像是編劇、作曲家、畫家、小說家、甚至是Youtuber等。

這些需要大量投入創造與想像力的工作,那麼你今天你也不容易被AI所取代

想像力,很可能是我們人類可以持續保持領先的關鍵。

總結

不可諱言,AI將會持續地發展,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用到下列能力或相關,那麼你的未來就不用太擔心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

  1. 找出為什麼的能力,包含背後動機與原因
  2. 創造與融入體驗
  3. AI相關從業人員
  4. 設計行銷能力,創造身份與認同感
  5. 同理心屬於你專業的一環
  6. 想像/創造力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最後,巴菲特曾說:「他做過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you can make is in yourself.
–Warren Buffett

 

當你想要一位專業教練(點選客戶感受),或與你一同討論協助你對未來作出規劃,發展你的職涯與個人品牌發展時,點選進入了解我們的職涯教練能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已經有職涯目標,但想要擁有一個更好的系統,讓你能接近目標,歡迎你也加入團體教練等待名單,我們將在下次開放時通知你。

你也可以撥打+886-2-2642-1388聯絡我們,讓我們超過4,500天的學習及訓練,協助你逐步達成目標。

我們是亞洲唯一同時獲得專業履歷、個人品牌、職涯教練、面試教練等7張執照的專業團隊,每年定期進修2次,協助客戶發展職涯是我們的熱情,期待收到你的來信或聽到你的聲音。

 

We empower you to fulfill your career and dream.

 

P.S. 如果你對建立與經營個人品牌感興趣,不妨參考Hank的自造成功:提升你營收與收入的個人品牌經營術(它是個人品牌領域中獲得最多正面評論的一本書),你會有更多收穫。

P.P.S. Color Test目前最準確的職業測試工具,幫助你了解最適合你的50項工作,許多IPIB的客戶與讀者都曾使用她,了解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投資之一。

P.P.P.S. 還沒讀過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嗎? 她深獲讀者好評,裏面也增加了亞洲headhunter觀點(日、新、港),與LinkedIn最新實用功能,進來了解更多吧! 假使你對LinkedIn有全盤了解,想更了解許多LinkedIn進階技巧,不妨參考我們的進階書

P.P.P.P.S 想為自己主動爭取更多薪水嗎,閱讀這本書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