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職涯

LinkedIn找工作:7個你該花更多時間在LinkedIn的原因 (紐約時報: 只有2分鐘)

LinkedIn專家, LinkedIn找工作

LinkedIn可以用來找工作,但LinkedIn不僅如此

雖然LinkedIn是一個社群媒體,讓你認識更多新朋友與舊朋友互動的地方,但我們也從不否認LinkedIn的確是一個能幫助你找工作的強力平台。

而且,在Microsfot併購掉LinkedIn後,LinkedIn也持續讓你體驗到有感的進化。

它不僅增加了影片上傳的功能,也讓你能更容易把你的LinkedIn檔案轉成線上履歷,讓你更輕鬆爭取LinkedIn上的工作機會。

當然,LinkedIn的好處不僅是找工作與社交這樣,你還可以用LinkedIn吸收產業最新資訊,如果你是業務人士,你也可利用LinkedIn開發國外業務。

如果你想學習如何經營LinkedIn,參考LinkedIn Brain這本書,它能讓你的LinkedIn經營更好。

另外,即使你現在沒有非常需要找工作,你也不該真的等到想用LinkedIn找工作時才使用它,而以下是為什麼我們希望你多花時間在LinkedIn上的原因:

1. LinkedIn會讓你的時間運用更有效率(你不會浪費時間)
2. LinkedIn幫助你建立個人品牌
3. 被搜尋到的機會提高
4. LinkedIn讓你能調整個人品牌經營
5. 具影響力者與決策權使用者比例高
6. 更易促成對話
7. 創造讓對方再次印象深刻的機會
8. 更有效地拓展連結
9. 強化你的心理素質

1. 時間運用更有效率,你不會浪費時間

你同意嗎?

根據報導指出,全球每人每日平均查看手機次數是40次,我們相信在臺灣,大部分的人也一天滑手機次數超過20次,以一天16小時(扣掉睡眠8小時)計算,平均1小時1.25次,非常合理。

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Facebook跟Instagram。

Facebook真的很好玩,Instagram也是,你可以看到朋友去哪裡玩,吃了什麼,討厭什麼,甚至你也會從Facebook上得到一些資訊,最近的新聞等。

颱風來的時候,有時你根本不需要上Yahoo或看新聞,只要你滑滑Facebook,你就知道明天是否停班。

雖然,你使用Facebook可能是想獲得朋友訊息,或追蹤喜愛粉絲頁的最新動態。

但,不可諱言地,有些時候,甚至大部分的時間,當你在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時,你是不具任何想法的,滑手機上Facebook或Instagram只是一個習慣。

一個刻意培養的好習慣,想是刷牙與洗手,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與舒服。

然而,一個無意識的習慣,如滑手機,單純只是因為排解無聊或上癮了,卻會讓我們的時間也消失很快。

請不要誤解,我們也很喜歡Facebook與Instagram,因為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它,但它的確有時多少會浪費我們的時間,甚至讓我們的注意力下降。

不過,LinkedIn不會,當你用LinkedIn時,LinkedIn不太會讓你浪費時間。

為什麼?

 

 

因為LinkedIn的介面設計相較於Facebook,非常功能與目標性。

縱使,她最新的介面讓你感覺更像Facebook,因為她希望可以讓你留久一點。

但,基本上,她仍不背離其原本功能性極高的選單設計方式,這也讓你會非常目標導向,看看有誰寫寄信給你,有誰寄連結邀約,你的網絡去了哪些公司,主動尋找或被動接受你感興趣的職缺等。

這些項目確認後,你才會執行下個行動,如看你的動態牆,或去其他地方。

這會幫助你養成一個習慣,你通常是有一定的目的,你才會進入LinkedIn中,而不是像Facebook一樣,無時無刻都會想點進去。

以台灣而言,當你想透過現有網絡做快速的市場調查,你可以去Facebook,但如果你要吸收你產業的專業資訊,或你專業領域中思考領袖(thought leader)的想法,LinkedIn會比Facebook好上太多。

因為LinkedIn的定位,你可以在LinkedIn上找到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特別是美國)。

如美國前總統Obama或Bill Gates都在LinkedIn上,而且Bill Gates還會定期發文。

此外,LinkedIn也會主動推送你感興趣的主題文章,或現在較熱門的議題與文章,讓你增進專業知識與市場了解。

LinkedIn上多數人也不會告訴你他去哪玩,吃什麼,在看什麼,大部分都是分享一些在專業生活上的想法與事情。

這真的不好玩…

…但,也因此不會浪費你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紐約時報提到Facebook佔用了你每天50分鐘(美國,2016),但LinkedIn卻只有2分鐘,一個月LinkedIn平均使用時間甚至只有17分鐘。(美國,2017)

PS: 根據2023最新資訊,大部分的人一天會花7分30秒在LinkedIn上。Facebook則是33分鐘,Instagram則是29分鐘。

因為LinkedIn讓你養成一個習慣,知道你為什麼要進入LinkedIn,接著進去LinkedIn達成你的目標後,你就會離開。

不多不少,也因此LinkedIn不會浪費你的時間。

所以當你使用LinkedIn時,你可以確保在LinkeIn上花的時間,大多是用在goal-achieving的事情,如目標搜尋、職缺接收,連結或面試邀約、專業知識吸收等。

這會讓你擁有最高的生產力,而所有成功職涯人士都重視他的生產力(這是增進生產力的5個技巧)。

2. 建立個人品牌

當你參加展覽或研討會時,詢問你所認識的商務或專業人士,什麼是他們用來拓展與維護商業關係,甚至建立個人品牌的社群媒體?

我們相信大部分的人會回答LinkedIn。

另外,LinkedIn也是2017年財星500大公司最熱衷使用的社群媒體,而LinkedIn也持續蟬聯HR招募人員時的首選社群媒體工具(美國,2016)。

對大部分的專業人士與HR來說,LinkedIn已成功定位為全球專業人士的社群媒體。

這代表LinkedIn上有一大群非常精準的潛在客戶,他們很可能對你的專業感興趣,或招募像你這樣的人才。

因此,當你想要有效率地增進職涯發展,拓展機會,除了你要選擇去有魚的地方,你還要去對的池塘。

因為當你想用LinkedIn找工作時,你該追求的不是在所有人前曝光,而是要在最相關的專業人士前曝光。

你可以透過連結你的目標族群,主動分享你的觀點,或回應他的觀點。

或者,你也可以主動發表文章,吸引別人分享你的文章或回應你的觀點。

當然,你也可以加入適合的LinkedIn團體中,了解更多資訊並回應討論的主題。

但不論你想如何增進你的個人品牌曝光度,請務必確保你有一份完整,甚至好的LinkedIn檔案。(什麼是LinkedIn檔案中最關鍵的欄位

LinkedIn已經進入臺灣好一陣子,也越來越多人擁有完整的LinkedIn檔案。

然而,如果你還只停留在expereince或education的欄位撰寫,缺少summary, skills, recommendation等,這樣的你還仍停留在運用社群媒體增進職涯發展的石器時代,不算是耕耘或經營LinkedIn。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情形,你必須再加把勁。

當你把LinkedIn視為你個人品牌的一部份,完成的LinkedIn profile (All Star)已是必備(這是原因)。

PS: 當你想了解如何透過LinkedIn經營個人品牌,參考這本書

3. 被搜尋到的機會提高

網路上,並非所有網站都有開放給搜尋引擎連結,當初一開始Facebook與LinkedIn也都沒有開放給搜尋引擎檢索。

之後,它才開放給搜尋引擎檢索(但仍不是所有內容),但這已經使你的LinkedIn檔案能被搜尋引擎找到。

也因此,當你有在LinkedIn上建立LinkedIn檔案,別人透過搜尋引擎(如Google)搜尋特定職稱或角色時,他將有機會搜尋到你。

 

 

此外,根據2024年的資料顯示:「LinkedIn是全球網站排名前30名的網站,擁有19億的流量。」

也因此,在搜尋引擎眼中,LinkedIn的活躍度與可靠度極高。

所以當你在LinkedIn上建立個人檔案,搭配LinkedIn本身的流量與可靠度(搜尋引擎優化),你的LinkedIn檔案在搜尋頁面上的排序可能會變得更高,幫助你更容易地被搜尋到。

這也是為什麼LinkedIn非常推薦用來經營個人品牌。

4. 讓你個人品牌經營有調整依據

當你想要經營個人品牌,你會覺得很難的一個主要原因:

 

你不知道從何開始,還有開始後你該多做什麼,
才能幫助你個人品牌變得更加茁壯。

 

當你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不想多費額外心力架設網站時,社群媒體就是一個幫助你建立與經營個人品牌最簡便的管道。

然而,當你進入大部分的社群媒體後,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方向是否正確,因為你得不到任何數據。

除非你經營Facebook粉絲團,不過大部分的人不會為自己創立粉絲團,除非你是位名人。

你或許也會想經營社團(group),但經營個人社團的難度往往比粉絲團更高,除非是有共同的興趣、嗜好、或目標。

此外,運用粉絲團經營個人品牌的效果也不好,因為Facebook粉絲團的接觸率太低。

不過,LinkedIn不一樣,她可以提供數據讓你知道,你可以藉此知道你的個人品牌經營成效。

 

以上分析圖是當你在動態牆上分享動態後,LinkedIn會提供給你的資料。(LinkedIn一直持續改版,所以有些分析圖會不見。)

縱使如此,你可以發覺這張圖有很多不錯的分析,如:

  1. 有多少人閱讀你的分享
  2. 閱讀人的職位是什麼
  3. 他來自哪裡(包含公司與地點)

這些都是當你在Facebook上分享想法時,它不能提供給你的重要資料。

你不需要懂大數據,但你必須知道小數據。

 

當你有心想要經營個人品牌時,數據是你不可或缺的。

 

數據,對於有心打造強而有力個人品牌的人非常重要。

因為當你有這些數據,你就會更清楚哪些內容能幫助你吸引更多人,甚至吸引對的人,而哪些內容又能幫助你的個人品牌傳播的更遠(跨出臺灣)。

最終,幫助你的個人品牌變得更強。

對於一個有心經營品牌的人來說,數據就是你在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針…(這是10個建立個人品牌最常犯的錯誤)。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也有許多不同的想法,但你不可能分享所有的想法。

因為這不僅浪費你的時間,甚至當你想到就分享時,還會造成你的網絡感到厭煩,再也不想閱讀你的觀點。

但當你擁有數據後,一切都不一樣,你就會知道哪些內容可以引起共鳴,哪些乏人問津。

透過創造出有共鳴的內容,你的個人品牌知名度會提升,而你的個人品牌影響力也會逐漸擴大。

透過數據,你會很清楚你是不是在跟空氣講話,還是真正有聽眾在等你的想法。

當你發覺有人閱讀你的觀點時,你也將會更有毅力與恆心地分享你的觀點,提升你的個人品牌。

5. 具影響力者與決策權使用者比例高


來源:LinkdeIn

在LinkedIn上,相較於其他社群媒體,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中高階主管或決策者。

根據LinkedIn公布的資料,LinkedIn上有6,100萬具影響力的高階主管(12.2%),而其中具備決策權的人,則有4,000萬人(8%)。

一般來說,通常教育程度越高,他越可能使用LinkedIn,研究指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有51%會使用LinkedIn。

此外,根據LinkedIn的調查,LinkedIn上有8,200萬的青壯族群

所以,如果你想加入的是新創公司,特別是創辦人年紀約19-38歲的新創公司,那麼你也可以考慮使用LinkedIn找工作,而且在19-38歲的族群中,12.6%的人是具備決策能力的人,也就是他們很可能就是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或是合夥人。

除此之外,LinkedIn上的使用者超過40%是在公司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所以有一定的決策權力。

還有,LinkedIn也是財星500大公司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所以在這些公司工作的人也常會使用LinkedIn搜尋或調查人才。

也因此,不論你今天想要加入的是財星500大,或是由Y世代領軍的新創公司,LinkedIn都會是你尋找機會的好選擇。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把找工作看成是釣魚,當你想釣魚的時候,除了你的餌要夠新鮮夠好,另一項相同重要的關鍵就是,你要選擇魚會出沒且最多的地方。

因為這會讓你釣到最多的魚,而這池塘就是LinkedIn。

6. 促成對話

剛剛提到,根據LinkedIn調查,500大公司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就是LinkedIn。

此外,根據美國Hubspot研究,不論是針對B2B或B2C,LinkedIn是一個更容易促成對話,進而促成交易或合作的平台。

它的成功比例是Facebook與Twitter的3倍高。

當你想要找一份對職涯發展有幫助的工作時,絕對不是單純地或一下子就寄履歷到公司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一種長期競爭優勢)。

你要篩選出你想要在什麼樣的公司工作,或你想要跟什麼樣的人一起工作,並透過連結在這間公司工作的人,幫助你了解這間公司或某個人,是不是真如你想像的一樣,進而判斷這是不是一間適合你的地方。

要找到好公司,或說是找一間適合自己的公司,絕對不是只是在網路上面看看公司網站,或了解公司產品就足夠了。

你更需要跟實際在這環境,或曾在這環境工作的人做些談話,幫助你了解公司。

當然,如果你身邊就有認識的人在這間公司工作是最好的,可是如果沒有呢?

那麼你就要主動連結。

而調查也已說明,假使你現在身邊沒有認識公司任何人,那麼當你要主動連結並促成談話時,LinkedIn是成功率最高的平台。

我們自己還有許多客戶也已透過LinkedIn,促成了許多談話與合作,幫助我們與客戶做出更好的決定,不論是對自己的職涯或是生活。

7. 創造讓對方再次印象深刻的機會

LinkedIn可以幫助對方更了解你是誰,讓對方能有不同管道熟悉你。

 

根據美國研究,擁有一個完整的LinkedIn檔案,
並將LinkedIn網址放在專業履歷,你會比原本多出72%面試機率。

 

這代表如果你寄了100封履歷,原先只能獲得10個面試機會,但有了完整的LinkedIn檔案後,你可以變成得到17個,甚至18個面試機會。

另外,LinkedIn本身也告訴使用者擁有更完整與強而有力的檔案能帶給用戶2倍的機會。

一個好的LinkedIn檔案是經過策略思考與設計的,它可以讓你留下深刻印象在對方腦中,甚至如果你有經營LinkedIn,那你就更有機會展現你的專業還有你是誰。

對方會更熟悉你,你就不會變成一個完全的陌生人或求職者編號,這會幫助你更容易獲得面試機會。

因為我們總是比較偏好買單或選擇我們更加熟悉的人、事、物。

也因此,當你擁有完整的LinkedIn檔案,經營你的LinkedIn時,你會讓自己再次讓對方感到印象深刻,對你更加了解,進而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

8. 更有效拓展連結

由於Covid-19,使得許多社交活動停擺,工作趨勢也逐步邁入遠端工作。

你不知道下次的大型傳染病何時會再來,而這趨勢將持續發展:

 

你與其他人的連結會更仰賴網路,而不是實體。

 

而社群平台正是一個幫助你拓展與深化連結的最佳場合。

跟多數社群媒體不同,在LinkedIn上你可以知道誰看到你的檔案,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藉此與對方建立連結。

同樣的,當你看其他人檔案時,對方也會知道,如此一來,你也可能獲得對方連結邀約。

在LinkedIn上,我們鼓勵你選擇完全公開模式,而非隱身模式,因為LinkedIn不是一個單純找工作的平台,而是一個社群媒體。

每個社群媒體都像是社交場合,你不會帶著面具或將你的臉遮起來跟其他人互動。

而且,LinkedIn做得更像社交場合,因為你還能知道誰有嘗試了解你(你看得到誰看你的檔案)。

你會希望透過這個社交場合,讓

– 不知道你的人可以知道你
– 知道你的人可以更了解你
– 了解你的人更清楚你能如何幫助他

LinkedIn可以有效幫助你拓展連結,而且有機的連結拓展通常品質更高,會讓你們彼此有更多接觸,關係往往會更深入,這也會帶給你更多機會與更高投資報酬率。

9. LinkdIn能強化你的心理素質

LinkedIn可以強化你的

– 同理心
– 韌性
– 自信

在LinkedIn上,許多人分享求職與職涯發展的內容。

當然其他平台也會有相關訊息,但根據經驗,LinkedIn的訊息可能更真實,很多人都報喜不報憂。

如果是正面的消息,他很願意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讓大家感受到他光鮮亮麗的一面,但負面的經驗,就比較少人願意分享。

這也是LinkedIn比較特別的地方,除了很多人分享他找到新工作的消息,也有不少人願意主動分享他們失敗的經驗與心得。

這可能包含他的面試失敗經驗,或與水準不佳獵人頭合作的負面感受。

縱使他沒有具體說出是跟哪一間公司或是哪位獵人頭合作,但這都讓LinkedIn變得更加與眾不同。

另外,根據經驗,LinkedIn用戶通常比較理性,也比較少網路酸民(相較於Facebook, X等)

他們面對求職失敗的內容或負面經驗,往往會給予更多體諒、包容、與鼓勵等,這是LinkedIn用戶使用者很棒的地方。

這些內容都能幫助你知道很多人的職涯並非一帆風順的,使用LinkedIn會讓你更貼近真實世界,而非僅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

LinkedIn會使你感受到你不是只有一個人,也不是唯一被拒絕的人,這能幫助你更快地恢復自信,更有韌性,讓你有勇氣往前邁進。

LinkedIn VS. Facebook

以上幾點都是為什麼你要多使用LinkedIn,或用LinkedIn找工作的原因。

或許,LinkedIn的使用者人數,可能永遠都超越不了Facebook。

因為LinkedIn相較於Facebook、Snapchat, 或Instgram來說,都不算好玩。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LinkedIn不會浪費你的時間,打斷你的工作與思緒,會讓你更目標導向,在對的人前曝光,也會讓你更有機會促成談話。

Facebook很好玩,而且未來她很有可能會變得更好玩。

然而,提到找工作、發展職涯、建立個人品牌等,我們認為LinkedIn仍大幅領先Facebook。

LinkedIn上每天都有人,如招募官、人資、獵人頭等(別馬上寄履歷給headhunter,如何有效判斷headhunter)在找人才。

也因此機會每天都有。

如果這些人有影響力與決策權的人都在LinkedIn上時,你何不多花點時間經營你的LinkedIn呢?

你決定要投資更多時間在LinkedIn上了嗎?你也可以擁有一個LinkedIn Brain

最後,巴菲特曾說:「他做過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you can make is in yourself.
–Warren Buffett

 

當你想要一位專業教練(點選客戶感受),或與你一同討論協助你對未來作出規劃,發展你的職涯與個人品牌發展時,點選進入了解我們的職涯教練能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已經有職涯目標,但想要擁有一個更好的系統,讓你能接近目標,歡迎你也加入團體教練等待名單,我們將在下次開放時通知你。

你也可以撥打+886-2-2642-1388聯絡我們,讓我們超過5,000天的學習及訓練,協助你逐步達成目標。

我們是亞洲唯一同時獲得專業履歷、個人品牌、職涯教練、面試教練等7張執照的專業團隊,每年定期進修2次,協助客戶發展職涯是我們的熱情,期待收到你的來信或聽到你的聲音。

 

We empower you to fulfill your career and dream.

 

P.S. 如果你對建立與經營個人品牌感興趣,不妨參考Hank的自造成功:提升你營收與收入的個人品牌經營術(它是個人品牌領域中獲得最多正面評論的一本書),你會有更多收穫。

P.P.S. Color Test目前最準確的職業測試工具,幫助你了解最適合你的50項工作,許多IPIB的客戶與讀者都曾使用她,了解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投資之一。

P.P.P.S. 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深獲讀者好評,也有亞洲headhunter觀點(日、新、港),與LinkedIn最新實用功能,進來了解更多!假使你對LinkedIn有全盤了解,想更了解許多LinkedIn進階技巧,那就讓自己擁有一個LinkedIn Brain

P.P.P.P.S 想為自己主動爭取更多薪水嗎,閱讀這本書

(2024更新) 如何有效經營個人品牌, 最常誤解的10個觀念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個人品牌,你可以參考自造成功這本書(實體書已售罊)

以下是建立個人品牌常見的錯誤,當你避免這些錯誤,你的個人品牌發展會更順利,你也會更容易脫穎而出。

1. 專注技能提升,不須經營個人品牌

很多人認為「技能」是對方是否雇用你,或客戶跟你合作的最終原因。

技能的確很重要,但根據我們與客戶經驗,技能僅是基本條件,個人品牌往往是你能否成功合作,甚至獲得更高薪的關鍵。

尤其是在知識工作與AI年代,你的個人品牌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真實社會中,你多少都可能面對一個情況:「與你擁有相同或類似技能的人,跟你競爭相同職位或工作。」

然而,有時你會發覺到縱使你們技能相同,甚至對方技能有些不如你,但雇主或客戶仍舊去選擇對方,而不是你。

為什麼?

這原因很可能是對方擁有更好的個人品牌,雇主或客戶更相信對方。

此外,當客戶或雇主付給你薪水時,你的薪水不僅包含你的技能而已,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是付給你的個人品牌。(更多詳細內容在自造成功

舉例來說,當你去聽Taylor Swift的演唱會,你購買的門票錢(中位數是3萬)不僅是演場會本身,還包含Taylor Swift的個人品牌。

又或者,你今天購買足球員梅西(Messi)在日本友誼賽的門票(基本價位1萬日圓,最高300萬日圓),你付的不僅是觀看梅西過人得分或傳球的技能,更多是他的個人品牌。

在AI年代,技能光環可能消逝比想像中還快速,你的個人品牌會變得更加重要。

個人品牌代表的是「溫度」與「偏好程度」,幫助你從冷冰冰的技能解放出來。

 

“In a world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AI, the human touch will become even more valuable. It’s the human touch that builds trust, empathy, and connection.”
– Howard Schultz, Former CEO of Starbucks

 

在AI年代中,當你經營個人品牌,你將為自己提高人性、溫度、親近性,讓你更有可能贏得機會與高薪。

2. AI能為我經營個人品牌

2023年上半年,生成式AI推出到市場上。

經過一陣觀察後,我們發覺並相信AI真的會是改變未來的一項重要發明。

然而,縱使AI人工智慧很聰明,但它無法為你經營個人品牌。

從我們的實作與理解,人工智慧像是1個不停演化的圖書館,你可以詢問它問題並給它指令,幫助你快速獲得材料或想法。

指令的品質會影響回應的品質,但AI無法為你經營個人品牌。

特別是生成式AI還可能捏造訊息,或提供給你錯誤訊息。

因此,你的判斷力比過往更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你不能單純依靠或利用人工智慧去經營個人品牌。

 

“The key to leveraging AI for productivity is to find the right tasks to automate.” – Thomas H. Davenport, Professor at Babson College

 

人工智慧能處理許多事,但它不會是所有事,也無法為你經營個人品牌。

還有,人工智慧提供的作品,往往能被AI辨認出來。

一位世故或經驗老道的人,他能分辨出來這內容是人工智慧所寫,或真人的作品。

因此,你仍需要靠自己經營個人品牌。

人工智慧能幫助你提升效率,加速你收集資料的時間,但你仍需要查證。

不要用錯誤資訊經營個人品牌,過度相信AI很可能會降低你個人品牌的價值。

3. 認為個人品牌是從他人心中出發

這是很常犯的錯誤。

一個穩固的個人品牌,是從「真誠的自己」出發,而不是從他人開始。

當你從他人想法出發時,就好像你被問到你是誰時…

你回答:「嗯… 請你告訴我,我是誰?」

你不是單純的產品,而是位活生生有感情的人,因此你必須要了解你是誰,不是虛偽的假扮你是誰。

因為當你都不清楚你是誰時,別人更無法清楚知道你是誰。

個人品牌絕不是要你變成別人心中的那個人,絕對不是。

當你想要建立個人品牌,你要更勇敢,變得更真誠,鼓勵自己擁抱最真實的你,從心中出發。

當你要建立個人品牌,Please be yourself.

你要清楚定義你自己,傳達你是誰,而不是由他人定義你開始。

 

Don’t let the expectations and opinions of other people affect your decisions. It’s your life, not theirs. –Roy T. Bennett

 

4. 我的工作就是個人品牌

你的工作有這3種功能:

  1. 呈現個人品牌的一種方式
  2. 實現你個人品牌的一種途徑
  3. 也是幫助你個人品牌發展的燃料

但,你的工作不等於你的個人品牌,就像你不會說你的工作等於你,不是嗎?

 

你不會說你的工作等於你。

 

因為你除了工作上的你,你還有其他很多的面向。

如果你沒有工作,你可能會少了些方式幫助你強化你的個人品牌知名度,但你仍可以在不同平台溝通你的個人品牌,幫助你取得機會。

PS: 推薦閱讀:為什麼你要經營LinkedIn的5個原因

你的工作可以成為你溝通個人品牌的一種管道,但你的工作仍不代表你是誰或你的個人品牌。

你不能偷懶,你仍需要思考什麼是你的個人品牌,你代表什麼?

如果你沒有事先思考與規劃你的個人品牌,你的工作就會變成一份僅是餬口的工作,而沒有策略或目的性,那麼就很難對你的個人品牌產生太多幫助。

5. 公司品牌就是我的個人品牌

上圖是哈雷機車的股價,你就算沒騎過哈雷機車,你也一定聽過哈雷機車(Harley-Davidson)。

大約在2004-2006年,哈雷機車是全球講到品牌年輕化或品牌再生的經典案例。

很多人都希望了解Harley-Davidson為什麼會如此成功,甚至也有些人想去Harley-Davidson工作或實習,期待了解Harley-Davidson的行銷秘密,也讓自己沾光。

從上圖你可以看到Harley-Davidson的股價在2006年創上Harley-Davidson有史以來的歷史高價。

不過,之後的金融海嘯,讓她的銷售量大幅下滑,股價也應聲落下…

甚至,在2020年6月,Harley-Davidson更因為COVID 19以及品牌老化的原因,使得她的股票不再屬於S&P 500股票之內…

現在的Harley-Davidson仍在努力,希望可以透過電動引擎的方式讓自己的品牌變得再度年輕化,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她可以做到。

2006的哈雷機車,每個人都想沾光,14年後,2020年的哈雷,大家卻不再談她。

以上是Harley-Davidson的真實故事,以下則是與你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

 

當你了解Harley-Davidson的故事後,問問自己,
你仍想將你的個人品牌交給你的公司嗎?

 

2年前眾人追捧的公司,很可能2年後股價就應聲倒地,15年後就陷入掙扎…

當公司品牌陷入掙扎時,你能憑一己之力扭轉她嗎?

答案很可能是不行。

如果這樣,你會希望你的個人品牌一直跟公司品牌綁在一起嗎,

在個人品牌世界中,你能掌握的東西才屬於你的個人品牌(更多內容在自造成功)。

再一次。

 

個人品牌世界中,你能掌握的東西才屬於你的個人品牌。 -IPIB

 

自造成功這本書提到,當初Hank誤認公司品牌等於個人品牌,他付出慘重代價。

想看看,你能掌握你的公司或學校嗎?

除非你是創辦人或大股東,不然答案很可能是不行,對嗎?

你的公司、部門、學校,都可能會因為個人或環境因素而消失,或甚至你可能有天會想主動離開組織。

假使你把公司視為你的品牌,由公司決定你的品牌,就好像你把車鑰匙交出去,然後將自己綁在後座,一路完全由別人駕駛,決定你的行進方向。

等到你下車時,你很可能會發覺你到了一個完全不屬於你的地方…

你要自己掌握個人品牌,公司可以提供你舞台,展現你的個人品牌,可是公司品牌絕不是你的個人品牌。

6. 擁有高知名度就等於擁有品牌

你知道Usain Bolt是誰嗎?(如果你不知道,沒關係,等一下會告訴你。)

不過,讓我們先釐清這觀念,很多人提到建立個人品牌,就是要變得出名,讓大眾都知道你。

 

然而,個人品牌需要持續溝通,
很難僅靠一兩次的溝通就能建立個人品牌。

 

知名度的確很重要,我們在自造成功這本書也一直強調,但在眾人心中擁有高知名度不等於你就擁有個人品牌。

因為真正了解並擁有紮實個人品牌的人,他不會期待所有人都認識他。

因為這件事這不切實際,有經營個人品牌的都知道一件事:「知名度,是你用時間、金錢、其他資源等換來的。」

而高知名度,往往也代表你需要投資巨大的時間與金錢等。

也因此,當你想讓每個人都知道你時,你需要有非常龐大的資源,然而,大部份的人都僅有非常有限的資源。

所以,追求高知名度並不切實際,有範圍的知名度才是對的。

回到Usain Bolt,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他們不知道Usain Bolt是誰。

但,對於多數認真練田徑並放眼國際的選手,他們絕對知道Usain Bolt是誰,因為他是目前1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也是許多田徑選手的偶像。

photoed by Steven Zwerink

他在2009年創下100公尺9.58秒的紀錄,他身上有8面奧運金牌,所以如果你想要知道在奧運田徑場奪金的感覺,訪問Usain Bolt就對了。

縱使沒有跑田徑的人很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他在田徑場上的表現有目共睹,也成為許多品牌的代言人,甚至讓他在2016年就賺進了超過9億9,000萬的台幣,

你不需要成為眾人皆知的名人,而你的職涯或商業也能取得很成功的發展。

7. 涉及越多領域越好

當你開始擁有個人品牌後,你會有許多機會來找你。

很多人也會因此開始分心,發散方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舉例來說,他可能會從原本的科技、開始談哲學、教育、投資、健康、政治等。

每一個領域都有其專業,都需要花相當的時間耕耘,當一個人開始對很多領域都發表看法時,他的觀點就難以深入,而他的個人品牌就開始停止扎根。

專注才能將根扎深,而根扎的越深,樹才會更加茁壯(更多詳細內容在自造成功)。

個人品牌就像一顆樹一樣,當你希望個人品牌更加茁壯,專注不要輕易發散。

勇敢表達你的個人品牌3件事:

1. 不做什麼
2. 不是什麼
3. 不要什麼

你的個人品牌會更有價值與影響力。

8. 擁有網站、Blog、Facebook、LinkedIn就代表有個人品牌

網站、部落格、Facebook、LinkedIn都是溝通個人品牌的好工具。

但擁有這些工具,並不代表你就有個人品牌。

工具就只是工具,你的思維才會是影響你工作是否能發揮效果的關鍵。(推薦閱讀: 一位德國老奶奶超過我們的車。)

 

策略先行。
摘錄自「自造成功」

 

要運用工具來形成個人品牌前,你必須要有正確的個人品牌思維與策略,你的個人品牌策略永遠都擺在你的溝通工具之前(學習個人品牌策略,自造成功提到更多)。

一個沒有策略的個人品牌,會變成是雜音,你聽得到它,但它沒有影響力。

9. 指派工作做好就會有個人品牌

工作幾乎從來沒有做完的一天,工作只會持續不斷地進來,但面對工作,你或許有選擇的機會。

當你工作時,你必須要清楚你的個人品牌代表什麼,那麼在面對選擇時,你就有參考的標準,你要首選對個人品牌有幫助的工作。

假使你的個人品牌有創新的元素,就像我們的職涯教練一樣,那麼面對創新或現有暢銷產品的工作選擇時,你要選擇創新的任務。

縱使創新可能有風險,但當你勇敢選擇創新的任務,個人品牌累積才會更快。

你不需要成為「什麼都找他/她就對了」這種人,相反的,你要成為當這種人。

 

別人想到「要創新,那你就必須要找他/她」。

 

我們從來不相信一個人在每件事上都能做得很好,就像醫生也有分專科,運動員也有分領域一樣,都有自己的專長。

當你有機會選擇任務時,思考你的個人品牌代表什麼,選擇對你個人品牌累積有幫助的任務,而不是單純做所有的事情。

10. 個人品牌僅跟能力高度相關

的確,個人品牌跟你的專業能力有很密切的關係…

然而,在市場上,你總是能找到跟你具備同樣能力的人,這時如果你想讓自己跟對方有所區隔,那麼差異就會出現在一些不常被注意的點上。

例如,你的價值觀、使命、信念等。

就像面試的時候,沒有100%對或錯的答案,一切都取決於你本身的價值觀,以及坐在你對面的人的價值觀。

雖然價值觀、使命、信念看不到,但它的確會影響我們與客戶合作的方式與互動。(推薦閱讀:如何找工作,當你接受與大眾不同的作法

當然,這些項目也會影響到你的客戶(不論是面試官、主管、或潛在客戶等)如何判斷你,是否選擇你,是否推薦你等。

你可以工作時很嚴謹與認真,但下班時變成一位愛講笑話的人,不過

 

你的價值觀或使命通常會從一而終,不輕易改變。

 

一旦你將價值觀與使命也整合到你的個人品牌,你的思考與決策也會變得更長期,因為價值觀與使命不太會因為外在環境而有所改變。

如此一來,你會做出對你長期發展或對使命有幫助的決定。

因此,不要擔心去分享你的價值觀、使命、信念等讓他人知道。

個人品牌本來就不是要吸引所有人,也不是吸引到最多人,而是吸引到認同你與相信你的人。

唯有吸引到對的人,你才能讓職涯與商業發展變得更好。

11. 個人品牌不應改變

不可諱言,這很可能是最難的事:「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

因為一旦某個人對你形成特定的觀點或想法,往往就會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可是,這絕對不是個人品牌不應改變的原因。

 

時代會改變,市場也會改變,所以你的個人品牌也應該要改變。

 

你的個人品牌應該要與時代與市場與時俱進。

有時候,這可能會需要大幅調整你的專業能力來因應時代的改變,但有時,也僅要做些細微的調整即可。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位漫畫家,那麼隨著時代變化,你可能要學習運用新的科技工具與軟體來繪圖。

不然,出版商收到你的作品後,可能還要再請一個人將你的作品轉換成所需的檔案格式,那麼很可能就會減少對方跟你合作的意願。

另外,當你學習新工具,有時也會幫助你變得更有生產力與擁有更高效率。

當然,也有些技術只要做些微調即可。

舉例來說,你之前可能是婚禮攝影師,專門幫新人收藏一生中最重要的片段。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你現在可能是仍舊是攝影師,但你今天要攝影的主角可能變成是親子、網紅,或線上課程的授課者。

你很可能使用的器材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但是你在攝影前的準備、角度的思考、鏡頭轉換的手法很可能就會與婚禮攝影有所不同。

由於工具類似,所以你只要做些細微調整,你就可以將自己開發到一個新的領域,建立一個新的個人品牌。

這時你的個人品牌就可以從紅海的婚禮攝影師轉變成藍海的親子攝影師、網紅攝影師、或線上課程攝影師。

每個人或許都不喜歡改變。

但縱使不喜歡,如果這件事對我們是有幫助,那麼我們就該考慮採行。

就好像婚禮攝影師,如果他的個人品牌不改變,他不選擇跨出去,那麼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而利潤也會越來越少。

12. 個人品牌是未來的事

未來就是現在的延續,一年後就是365天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你現在不出發,你永遠到不了未來。

 

想要有效建立個人品牌,你需要有一套系統。

 

當你有一套系統,你就會做對的事,你的個人品牌就會往對的方向發展,最終你也將取得更多機會還有好的成果。

如果你想要有一套系統,請進入網頁,接著點選個人品牌教練,留言我對團體教練感興趣,如下圖。

 

 

不論你在哪個位置,如果你要建立與經營個人品牌,今天就要開始,因為未來就是現在的延續。

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對個人品牌有正確的觀念。

最後,巴菲特曾說:「他做過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you can make is in yourself.
–Warren Buffett

 

當你想要一位專業教練(點選客戶感受),或與你一同討論協助你對未來作出規劃,發展你的職涯與個人品牌發展時,點選進入了解我們的職涯教練能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已經有職涯目標,但想要擁有一個更好的系統,讓你能接近目標,歡迎你也加入團體教練等待名單,我們將在下次開放時通知你。

你也可以撥打+886-2-2642-1388聯絡我們,讓我們超過5,500天的學習及訓練,協助你逐步達成目標。

我們是亞洲唯一同時獲得專業履歷、個人品牌、職涯教練、面試教練等7張執照的專業團隊,每年定期進修2次,協助客戶發展職涯是我們的熱情,期待收到你的來信或聽到你的聲音。

 

We empower you to fulfill your career and dream.

 

P.S. 如果你對建立與經營個人品牌感興趣,不妨參考Hank的自造成功:提升你營收與收入的個人品牌經營術(它是個人品牌領域中獲得最多正面評論的一本書),你會有更多收穫。

P.P.S. Color Test目前最準確的職業測試工具,幫助你了解最適合你的50項工作,許多IPIB的客戶與讀者都曾使用她,了解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投資之一。

P.P.P.S. 還沒讀過我用LinkedIn找到高薪國外工作嗎? 她深獲讀者好評,裏面也增加了亞洲headhunter觀點(日、新、港),與LinkedIn最新實用功能,進來了解更多吧! 假使你對LinkedIn有全盤了解,想更了解許多LinkedIn進階技巧,不妨參考進階書LinkedIn Brain

P.P.P.P.S 想為自己主動爭取更多薪水嗎,閱讀這本書